一、学科简介
吉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科创建于1948年,经周宗璜先生、李玉院士等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建立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植物保护一级学科授权点,以及博士后流动站,先后被列为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吉林省"十二五"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重中之重"建设学科、吉林省一流学科A类建设学科,并且进入首批国家双万计划植物保护一流专业。
学科下设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菌物学和生物防治5个培养方向以及自主设置交叉学科菌物表型组学,拥有3个国家级研究平台,近20个省部级研究平台,实验室面积约1万平方米,中试基地面积1万余平方米。学科现有教职工82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2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外籍院士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万人计划创新人才1人,外专千人计划1人,省级专家10余名。拥有首批国家黄大年式教学团队。
学科一直坚持"立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东北区域经济发展,依托资源优势,注重学研产结合,坚持特色发展"的理念,聚焦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以创新农业有害生物安全控制理论和技术为主线,探索形成了"一株菌、一只蜂、一棵参、一粒谷"为代表、极具特色的研究体系,用勤奋和责任取得了一系列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重大研究成果,培养了大批胜任植物保护不同方向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奖项10余项,成为东北地区农林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支撑学科。
二、培养目标
1、政治思想和身心素质
认真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品行端正,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懈奋斗的思想。
身体健康,具有能够承担本学科范围内各项专业工作的良好心理素质。
2、业务水平和学术素养
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学科现状和发展趋势,具备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与合作能力,具有较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备一定计算机能力,熟练掌握本学科研究方法、实验手段及数据处理方法。
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人文修养、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遵守学术规范。
三、研究方向
植物病理学主要包括植物病原学、病原生物学、分子植物病理学、植物病害流行学、植物病害的绿色防控等研究方向。
四、学习年限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校最长学习年限为4年(含休学和保留学籍),非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校最长学习年限为5年(含休学和保留学籍)。
五、培养方式
1、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以课程学习与论文研究并重。
2、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第一负责人。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责任制,鼓励实行以导师科研团队为主的指导小组集体指导。导师或指导小组负责制订和调整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组织文献阅读报告、科研进展汇报及学额为论文全程指导,对交叉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应组成交叉学科的指导小组进行集体指导,导师应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成才。
3、课程学习与实践、学术活动硕士研究生在课程学习阶段要认真学好理论课,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按照考核要求参加学术活动和科研、教学实践活动。
六、课程体系
1、学分要求
总学分 | 课程学分下限 | 课程学分上限 | 学位课学分 | 学位课及格成绩 | 其他课及格成绩 |
26 | 20 | 26 | 16 | 70 | 60 |
2、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研究方向 | 开课学期 | |
学位课 | 公共必修课 | s10193b1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实践研究 | 36 | 2 | \ | 1 |
s10193b2 | 外国语 | 80 | 2 | 1 | |||
学科必修课 | s0904b01 | 植物保护学进展 | 32 | 2 | 1 | ||
s0904b02 | 分子生物学及实验技术 | 32 | 2 | 1 | |||
s0904b03 | 硕士论文写作指导 | 16 | 1 | 1 | |||
s0904b04 | 高级植物病理学 | 32 | 2 | 植物病理学 | 1 | ||
s0904b05 | 现代植物病理学研究技术与方法 | 32 | 2 | 植物病理学 | 1 | ||
s0904b06 | 植物病原物生物学 | 32 | 2 | 植物病理学 | 1 | ||
s0904b07 | 昆虫分类学 | 32 | 2 |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 1 | ||
s0904b08 | 昆虫生态学 | 32 | 2 |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 1 | ||
s0904b09 | 昆虫生理学 | 32 | 2 |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生物防治 | 1 | ||
s0904b10 | 生物防治理论与实践 | 32 | 2 | 生物防治 | 1 | ||
s0904b11 | 生态学导论 | 32 | 2 | 生物防治 | 1 | ||
s0904b12 | 现代农药研究技术 | 32 | 2 | 农药学 | 1 | ||
s0904b13 | 农药化学 | 32 | 2 | 农药学 | 1 | ||
s0904b14 | 农药残留分析 | 32 | 2 | 农药学 | 1 | ||
s0904b15 | 菌物学Seminar | 32 | 2 | 菌物学 | 1 | ||
s0904b16 | 高级菌物资源学 | 32 | 2 | 菌物学 | 1 | ||
s0904b17 | 专业英文写作 | 32 | 2 | 菌物学、菌物表型组学 | 1 | ||
s0904b18 | 表型组学前沿进展 | 32 | 2 | 菌物表型组学 | 1 | ||
s0904b19 | 高级生物信息学 | 32 | 2 | 菌物表型组学 | 1 | ||
非学位课 | 公共选修课 | s10193x1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8 | 1 | \ | 1 |
s10193x3 | 第二外国语(英语) | 32 | 2 | 2 | |||
s10193x4 | 生物信息学 | 32 | 2 | 1 | |||
s10193x6 | 雅思 | 32 | 2 | 2 | |||
s10193x5 | 论文写作指导 | 16 | 1 | 2 | |||
学科选修课 | s0904x01 | 植物病理学Seminar | 32 | 2 | 1 | ||
s0904x02 | 分子植物病理学 | 32 | 2 | 1 | |||
s0904x03 | 植物病害流行学 | 32 | 2 | 1 | |||
s0904x04 | 植物抗病遗传学 | 16 | 1 | 1 | |||
s0904x05 | 植物病原线虫学 | 32 | 2 | 1 | |||
s0904x06 | 植物病毒学 | 16 | 1 | 1 | |||
s0904x07 | 植物病原细菌学 | 16 | 1 | 1 | |||
s0904x08 | 植物病理学专业英文写作 | 16 | 1 | 1 | |||
s0904x09 | 分子菌物学 | 32 | 2 | 1 | |||
s0904x10 | 高级菌物生态学 | 16 | 1 | 1 | |||
s0904x11 | 高级菌物化学 | 16/16 | 1 | 1 | |||
s0904x12 | 菌物分类学 | 16/16 | 2 | 1 | |||
s0904x13 | 菌物学概论 | 24/8 | 2 | 1 | |||
s0904x14 | 菌物药理学 | 16/16 | 2 | 1 | |||
s0904x15 | 食用菌遗传育种Seminar | 16 | 1 | 1 | |||
s0904x16 | 农药生物测定 | 32 | 2 | 1 | |||
s0904x17 | 农药制剂学 | 32 | 2 | 1 | |||
s0904x18 | 农药药理学 | 32 | 2 | 1 | |||
s0904x19 | 波谱与色谱分析 | 32 | 2 | 1 | |||
s0904x20 | 农药环境毒理学 | 32 | 2 | 1 | |||
s0904x21 | 生物防治Seminar | 32 | 2 | 1 | |||
s0904x22 | 害虫生物防治技术与方法 | 16 | 1 | 1 | |||
s0904x23 |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 | 16/16 | 2 | 1 | |||
s0904x24 | 农业昆虫学Seminar | 32 | 2 | 1 | |||
s0904x25 | 昆虫研究技术与方法 | 32 | 2 | 1 | |||
s0904x26 | 昆虫毒理学 | 32 | 2 | 1 | |||
s0904x27 | 农业螨类学 | 16 | 1 | 1 | |||
s0904x28 | 资源昆虫学 | 32 | 2 | 1 | |||
s0904x29 | 合成生物学 | 32 | 2 | 1 | |||
必修环节 | h1019301 | 开题报告 | \ | 1 | 2 | ||
h1019302 | 中期考核 | 1 | 4 | ||||
h1019303 | 学术活动 | 2 | 1-5 | ||||
h1019304 | 教学实践 | 1 | 1-5 | ||||
h1019305 | 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 | 1 | 1-6 |
3、教学方法
①教学内容要注重理论与科研实践相结合,由系统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重点培养硕士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对硕士研究生倡导启发式、探索式、参与式教学方式。鼓励硕士研究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4、考核方式
①课程考核课程考试可采用不同方式,但一般应有一定量的笔试。公共课及基础课以笔试为主,专业课采用课程论文、学生做专题报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重点考察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把握能力及其应用基础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所有课程的成绩均采用百分制,学位课70分为及格,其他课程60分及格。
②必修环节考核分为: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学术活动、实践教学及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具体要求见必修环节。
七、必修环节
1、开题报告(1学分)
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硕士研究生在第二学期完成开题。要求查阅文献资料100篇以上,其中最近5年内的文献应占40%以上,外文文献不少于50%,并根据综述内容提出学位论文题目和选题报告。开题报告要求公开举行报告会,并由本学科5人以上专家组成的评审小组进行评审,提出具体的评价和修改意见,不通过者可限期重做,组织学科专家二次论证,具体方法按《吉林农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管理方法》执行。(1学分)
2、中期考核(1学分)
中期考核入学后第四学期初进行中期考核。中期考核由各学科方向组织。中期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表现、课程学习状况、学位论文工作进展和身体状况等。具体办法按《吉林农业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管理办法》执行。(1学分)
3、学术活动(2学分)
硕士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并做学术报告计2学分(听学术报告记1学分);参加国内一级学会举办的会议并做学术报告计1学分(听学术报告记0.5学分);参加国内一级学会分会或省级学会组织的学术会议并做学术报告计0.5学分(听学术报告记0、3学分);在全校或学院作学术报告计0.3学分(听学术报告计0.1学分);参加国家或学校公派联合培养半年以上的研究生,学术活动视为考核合格。学术活动考核由导师在第6学期初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经导师审核通过后记2学分。书面记录材料由研究生秘书以试卷形式进行存档。
4、教学实践(1学分)
可采用协助导师担任助教、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等形式,硕士研究生至少完成6学时教学实践,教学实践考核由导师在第6学期初对学生进行评价,经导师审核通过后记1学分。
5、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1学分)
由研究生院统一组织学习、考核,合格者记1学分。
八、发表学术成果要求
硕士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要求按《吉林农业大学关于申请硕士学位取得学术成果的规定》执行。
九、毕业与学位授予
硕士研究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课程学习,修满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学分,通过思想品德考核,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资格,准予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吉林农业大学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工作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达到学校及学科的学位授予标准,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审议通过后授予农学硕士学位。
联系我们
联系老师: 赵老师
咨询电话: 18911477691
赵老师
报名邮箱: edu@eduour.com